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生活滿意度 vs. GDP


        現今世界不少先進國家(如北歐等國)的生活滿意度與人均GDP(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皆達到令人稱羡的高峰。在亞洲國家中,台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並非特別突出。但值得關注的現象,雖然中國與菲律賓的生活滿意度平均值不低,近年來卻有逐漸走下坡的趨勢。可見,國家經濟成長並不保證也能同步提昇人民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

        因此,新世紀國家領導人必須清楚知道,"快樂幸福"不只是一句政治口號,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需堅持社會公平正義,縮減貧富之間的差距。並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透過幸福指標的制定與相關優先政策的主導,以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方式,從多方面來有效提昇全民的整體生活品質。

※修訂:2012/3/18


         近三十年來,「世界快樂資料庫」和「世界價值觀調查」的生活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在亞洲六國中,以中國的平均值(6.81)最高,菲律賓(6.76)次之,日本(6.66)再次之,台灣(6.57)居第四,印度(6.04)則最低。



         就歷年分析來看,南韓(+18.9%)與日本(+6.1%)民眾的生活滿意度均呈上升趨勢,印度(-13.6%)、中國(-5.2%)與菲律賓(-2.5%)皆是下降的,台灣(1995年的6.56,2006年的6.58)大致維持平盤(+0.3%)。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2011年人類發展報告》資料,將亞洲11國的2009年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由最低的國家(PPP=2,953;M=5.3)依序向右排列至最高的國家(PPP=50,633;M=6.5)。各國對應的平均生活滿意度亦列於圖中。新加坡的人均GDP最高,越南則最低,兩國之間相差高達17倍,但其人民的生活滿意度的差異卻相對不大,皆屬中等程度(4.6~6.5之間)。



         綜合《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與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的結果顯示,近十年來,台灣人均GDP由不到一萬五千美元(13,404美元),逐年增加(僅2008年下降)至去年已突破兩萬美元,其增幅不小(22%)。然而,國人的生活滿意度趨勢(2002年的4.4、2007年的4.0、2009年的4.2)卻小降5%。



指標定義:

生活滿意度是檢驗人民幸福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美好生活指數》均有列入其中。台灣可以參考這些國際幸福指標的向度,並以客觀的科學方法找出哪些是較顯著相關國內現況或符合未來所需的指標類別,進一步依此擬定我們台灣的「國民幸福指數」。


政策意涵:

生活滿意度和快樂程度兩者跟「經濟發展」(GDP)之間的關係頗為類似。不少已開發國家(如瑞士、丹麥、冰島、挪威、加拿大、盧森堡等)的國民生活滿意度與人均GDP皆為全球名列前茅(Marks & Shah, 2005)。

值得關注的現象,中國與印度這三十年來經濟均有高速成長,尤其中國的人均GDP躍升將近15倍之多,其歷年人民生活滿意度皆是下降的。而台灣目前的人均GDP已正式突破兩萬美元,近十年的人均GDP增幅亦超過兩成,但國人的生活滿意度趨勢卻小降。可見,國家經濟成長並不保證也能同步提昇人民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兩者之間無明顯關聯性。

因此,在國家經濟成長的同時,執政者仍需堅持社會公平正義,縮減貧富之間的差距。並且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透過優先政策的主導,致力提昇全民的快樂幸福與生活品質。

以國外諸多成功經驗來看,攸關民眾整體生活品質的多元面向,包括乾淨的資源環境(空氣&水)、充足的公園綠地、友善公共空間(村里中心、人行步道、露天茶座、咖啡館)、休閒娛樂設施、改善交通運輸(擴展公車路線與自行車道)、工作與生活平衡、較強的社會支持網絡(朋友、家人與鄰居)、社區態度(安全、多元文化)等。而有效提昇生活滿意度的作法必須是「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方式(如市民討論會),學校、政府與企業也可利用新興科技(智慧型手機、雲端)和社群媒體來凝聚社區意識,建立抗逆力、樂觀、問題解決技巧、同儕支持系統。




資料來源:

Veenhoven (2011) 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1).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1- Sustainability and Equity: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Inglehart, Foa, Peterson & Welzel (2008) Development, freedom, and rising happiness: A global perspective (1981-2007) i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 pp. 264-285.

Marks & Shah (2005) A well-being manifesto for a flourishing society, in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2, 2007, 2009)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陳嘉鳳、周才忠 (2012) 台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兩岸三地華人社會幸福狀況的探討」研討會論文集。 New!

周才忠 (2011) 美好生活的願景與實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