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長期失業而身陷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的隔絕情境,將對個人身心健康及幸福感造成相當影響,甚至從此變成社會邊緣人或經濟弱勢群體。近年來,台灣高學歷就業狀況日益惡化,大學及以上的失業人數也不斷急遽增加,尤其沒有工作長達一年以上時間,閒賦在家或靠家人接濟度日。
2000年之後,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長期淪為失業一族的人數明顯增加,
尤其2002年達到最高峰(近六萬人),
接續又受到金融海嘯影響,再度急遽攀升,而且沒有下降的趨勢。
尤其2002年達到最高峰(近六萬人),
接續又受到金融海嘯影響,再度急遽攀升,而且沒有下降的趨勢。
從以上相同趨勢的兩張圖表觀之,
其「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因素所造成的長期失業人口,
顯見以25~44歲的青壯年居多。
其「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因素所造成的長期失業人口,
顯見以25~44歲的青壯年居多。
由於不利的大環境,連高學歷者也不能保證有較多的工作機會,
如果持續長期處於失業狀況,或屈就低薪工作,此將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如果持續長期處於失業狀況,或屈就低薪工作,此將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政策意涵:
關於失業者的心理協助,政府部門多會委託相關專業提供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服務。然而,這很容易忽略了其他層面或系統的影響因素,進而陷入「責備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的迷思(能力不足或性格、心理等個人障礙),反而讓失業者遭受更大的傷害與污名化。
政府應致力於產業的升級,提昇企業的社會責任,保障勞工的勞動條件,獎勵營造幸福職場環境,甚至改變整個社會文化結構。
資料來源:
行政院主計處 (2011) 人力資源統計年報資料查詢。
周才忠 (2009) 失業潮,台灣心理衛生專業之新挑戰。
周才忠 (2009) 經濟蕭條時代的陷落與掘起:社區心理學的批判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